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社会民生

玉门:奏响产业富民曲

 2023/09/01/ 16:0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郭晋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郭晋良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

  走进赤金镇韭花酱加工厂,各条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正有条不紊地作业着,经过筛选机、切割机、清洗机、过滤机一道道工序处理后,韭菜花被投入腌制池制作成韭菜花和韭菜酱。“有了这条生产线,韭花筛选、切割,清洗、加工、包装都可以在这里完成。每年能收400吨韭菜花,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益。”赤金镇韭花酱加工厂负责人李江波说。

  全域种植面积约1.6万亩、总产值达9800万元,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的赤金韭菜,近年来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一条“产、加、储、运、销”全产业链之路。赤金镇顺利入选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被誉为“中国韭菜之乡”。

  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聚焦“产”,就是要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着力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上下功夫,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赤金镇韭菜产业的成功正在于此。

  “打造全产业链重点要强‘链主’、延‘链条’、带农民。要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农业头部企业作为‘链主’,要建基地、精加工、搭物流、开展品牌化网络化销售,形成布局合理、业态丰富、集聚发展、带动显著的全产业链条,要不断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玉门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温海涛说。

  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村

  在玉门市昌马镇昌马村,一幅幅栩栩如生、亮丽多彩的彩绘墙画,让人耳目一新;一家家精品民宿,散落在青山之间古老村落的袅袅炊烟中;这里有丰收时节的忙碌场景,也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有满池荷花的水库,也有苍翠青山下的村庄,一批又一批游客,暂别城市的喧嚣来到这里,或共赴山水之乐,或闭门小酌清欢,品味“慢生活”的快乐。

  “看到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游客来到镇上,有玩头有吃头有看头,感觉相当不错。”说起家乡的变化,返乡探亲的游客李长军脸上写满了自豪感。

  近年来,昌马镇主动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和西部旅游大环线,持续在景点升级、项目建设、文旅活动上发力,“天境昌马”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昌马印记(手工艺品作坊)、“云水涧”昌马韵味精品民宿等项目建成投用,进一步推动昌马文旅产业元素集聚、功能完善、业态丰富,不断提升景区吸引力承载力;昌马湖、千眼泉、小河湾湿地等景点乡村旅游多点开花,户外徒步、自驾观光、文旅研学人数明显增多,“引客入昌”成效明显。

  “这里山水环绕、绿洲旖旎、河湖交错的壮丽自然景观和昌马石窟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为昌马的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乡风民俗、民间技艺、农业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和农情农事农时,开发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新产品,持续扩大‘天境昌马’品牌影响力,加快推动农旅融合、农文融合、农商结合,充分发挥了休闲农业在融合农文旅中的连接作用。”昌马镇副镇长严锐说。

  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路

  人参果作为玉门市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之一,从上市到现在一直供销两旺。在清泉乡跃进村人参果种植基地,游客们一拨又一拨走进人参果园,体验采摘,亲近自然,种植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不光去市场销售,还可以在朋友圈接单,每天光朋友圈就能卖十几箱,我家棚里的人参果一茬可以产7000-8000斤,能卖两万多块钱,这个棚一年下来毛收入大概是六万到七万元。”种植户任进双高兴地说,6月以来,随着各种水果上市,人参果地头价保持在5元左右,相比往年,今年收入更可观。小小的人参果,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

  清泉乡先后建成11个人参果种植基地,人参果种植规模达到1093棚2380亩,年产量达到5500吨,棚均收入达4.5万元以上,积极与甘肃、昆明农科院及知名大专院校等12个科研院所对接合作,组建成立“人参果专家工作站”,同时修建了人参果产业培训基地,通过专业包装设计、设立直销店、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等方式,建立稳固畅通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人参果产业占到了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以上,“祁连清泉”人参果已成为清泉乡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地方特色品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