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玉门市

【城事】做精做细城市管理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玉门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2021/10/21/ 15:0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顾丽娟

【城事】做精做细城市管理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玉门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志愿者清洗维护城市设施。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棋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名片”,内可凝聚力量,外可铸就形象。

  今年以来,玉门市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位日益提高。

  走进秋日的玉门新城,宽阔笔直的大道、渐染金黄的树叶、散发清香的花朵、和谐自然的环境,以及环境优美的玉泽湖公园、随处可见的志愿服务队,都让这座因玉门油田和“铁人故里”闻名遐迩的戈壁城市,更添动人之姿。

  文明实践浸润居民生活

学生签名为创建文明城市加油。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棋焜

  走进玉门市新市区街道迎宾路社区,二十多位老年人正在老年活动中心排练节目,拉琴的拉琴,弹唱的弹唱。在红色电影院里,大家正在看电影。而此时的阅览室,居民们安安静静地阅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

  迎宾路社区书记李婷告诉记者,社区共有居民3066户10587人。为进一步顺应当前城市发展新形势,满足辖区居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迎宾路社区打造了2496㎡的“开放式、多功能、专业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扩大了社区群众“幸福半径”。

  “实践站内设夕阳之家、筑梦空间、动感地带和志愿驿站等20余间服务功能阵地,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通过发挥各类功能阵地的积极作用,迎宾路社区构建了组织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管理全天候、文化共发展的和谐社区。

  “我们实践站的‘铁人先锋动车组,365天在路上’工作品牌将社区列为一个动车组,以各功能室为车厢,为群众365天提供精细化的特色服务。”李婷说。

  功能齐不齐全、服务到不到位,听听居民怎么说。

  正在老年活动中心排练的曾爱玲老人是“鑫乐之声”合唱团的一员,她正在排练扇子舞。说起社区提供的各类服务,她高兴地说,社区活动场所环境好,活动内容很丰富。“我们这次排练的节目都是红色经典曲目,‘演员’都是社区居民,一有空大家就过来排练了。”曾爱玲说,除了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她也经常参与社区的其他活动和志愿服务。

  “参加社区活动的居民太多了,必须轮班才能安排开。对此,居民们也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活动结束都会把活动室的物品收拾好,打扫干净才离开。”李婷说。

  迎宾路社区资源丰富、商圈楼宇众多。为进一步聚焦社区居民期盼,迎宾路社区将共建和谐幸福宜居社区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着力点,组织辖区单位开展“五联共建”,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培育组建了“铁人先锋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队,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精细、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还组建了“邻里帮帮团”“妈妈唠嗑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举办了“红色讲堂”、上门义诊和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类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有文体公益团体5个,志愿者服务队15支,专门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李婷说。

  迎宾路社区的精神文明实践站仅是玉门市探索推进文明实践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持续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玉门市以实施志愿服务聚焦创城工程为抓手,组建了创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市已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132支,累计注册志愿者达到了4.1万人。各服务队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扶老助残、送温暖、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共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60场次,受益群众达4万人次,用实际行动传播文明,辐射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创城工作中。

  同时,玉门市还组建了创城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配合交警对全市人流车流较大的主要交通路口的早中晚高峰时段进行值守,对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驾乘摩托车(电动车)不按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导、纠正。

  一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一个个志愿服务项目、一支支志愿服务队……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让百姓幸福感叠加,为玉门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了力量源泉。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