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酒泉要闻

攻坚克难摘穷帽 开拓创新谋振兴——看酒泉乡村十年巨变

 2022/08/30/ 09:22 来源:酒泉日报 记者 张花

攻坚克难摘穷帽 开拓创新谋振兴

——看酒泉乡村十年巨变

瓜州县三道沟镇特色农田
瓜州县三道沟镇养殖小区

  酒泉融媒记者 张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举全市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3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2.05万户7.1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过去十年,是我市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收入增速最高、农村改革步伐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如今,田园里瓜果飘香,圈舍里牛羊成群,特色产业越做越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居环境有效改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正以全新面貌开启乡村巨变新征程。

  脱贫摘帽 汗水浇开幸福花

  初秋的瓜州县广至乡,田野里是白色的棉花、绿色的玉米,白墙红瓦的民居掩映其间,构成了一幅新时代乡村美丽图景。这美景凝结着移民乡干部群众的汗水。

  “2008年刚来时,这里是一片戈壁,没有一丝绿色。打开院门,一脚便踏进了土坑,条件相当简陋。”广至乡岷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卢喜平说,幸亏坚持下来了,先苦后甜,才过上了好日子。14年来,卢喜平种过枸杞、葫芦、棉花,成立了农民枸杞专业合作社,开办了枸杞加工厂,如今还种着86亩地的甘草,产业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有样。

  移民之初的艰苦让64岁的玉门市六墩镇安康村村民张登荣记忆犹新。“最苦的是挖水渠和种树。戈壁滩上风吹日晒,人在太阳底下干活,中午干吃两个馒头,连口水都喝不上。”张登荣说,干部群众一起动手,种的树活了,他在村里的帮扶下盖了房,养了鸡和羊,添了地暖和水暖炕。如今,他们老两口每月的低保金、养老金加起来有1200多元。

  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移民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市安置“两西”计划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和九甸峡库区移民共计3.53万户15.7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5%。其中,瓜州县安置移民8.2万人,玉门市安置移民3.6万人,分别占两县市农村人口的79.7%和38%。全市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集中在瓜州县、玉门市的10个移民乡,其中瓜州县28个、玉门市9个。经过全市各级持续合力攻坚,2019年底,全市2.05万户7.1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3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全市提前1年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这背后是全市上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和接力帮扶。

  “建乡后,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土地多是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发展受限。2009年至2016年,省、市、县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土地改良,培育富民产业。”广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雷虎说,近年来,广至乡立足蜜瓜种植优势,持续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群众增收得到了保障。

  我市把扶贫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治本之策,紧紧围绕现代制种、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畜禽养殖等产业,认真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政策,因地制宜推进户均养羊30只、人均2亩高效田、户均1人搞劳务的“321”精准扶贫产业富民工程。

  我市全面保障市、县扶贫资金投入。2018年至2020年,全市共落实各类扶贫资金15.11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专项2.93亿元,市级财政专项1.45亿元,县级财政配套2.08亿元,整合贫困县涉农资金2.5亿元,投放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6.15亿元。集中实施了土地改造、渠系配套、农田林网、村组道路、住房改造、安全饮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一大批扶贫项目。改良盐碱地9.5万亩,衬砌渠道408公里,种植农田防护林7300亩,新改建村组道路775公里,新建农村“两类学校”30所,新改建乡村卫生院(室)29所。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参保全覆盖、待遇全落实,贫困村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自来水实现“户户通”,“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乡村环境、村容村貌显著提升。2021年,共落实到位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补助资金40835万元,是历年来争取到位资金最多的一年。

  接续帮扶 确保脱贫成色足

  8月23日上午,60岁的瓜州县广至乡卓园村养殖户卢虎得像往常一样在村上的集中养殖小区照料自家的牛。他养了24头牛,都是通过“政企银保+农户”方式调引的,村上建起的集中养殖小区为他提供了养殖场地,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刚移民过来的时候,哪能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没钱养殖,银行免费给我贷款。遇到困难,村上干部上门帮助解决。”卢虎得说,他想明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借助无息贷款再添10头牛。

  瓜州县推行“政企银保+农户”模式,通过调引选育优质肉牛品种,新建养殖棚圈,引进饲草收割设备,全面推广“良饲、良种、良法”等畜牧实用技术,着力打造一批肉牛养殖示范园区、示范乡镇、专业村组和专业户,建成全市优质肉牛养殖繁育示范基地。

  在玉门市,产业扶贫的投入力度、范围也在不断加大。

  “一开始,合作社免费提供30只芦花鸡鸡苗,我自己又买了30只,当年就挣了3000多元。后来每年增加养殖数量,最多的时候养了150只左右。家里还养了羊、猪、鹅,去年光养殖收入就有3万多元。”张登荣说,近几年枸杞市场价格不稳定,养殖产业反而能挣钱,4年前他开始养殖芦花鸡,致富渠道越来越宽。

  “全镇70%的农户都在后院养殖芦花鸡,少则四五十只,多则几百只。目前,全镇养殖芦花鸡共8万只,估计年产值可达960万元。”曾任六墩镇农业中心主任多年的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聂新文说。生态芦花鸡养殖产业2017年在六墩镇安康村萌芽,在对口帮扶单位的扶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现已建成芦花鸡育雏场、购销中心及生态散养基地,并扶持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发展芦花鸡产业,逐步形成了“产业+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六墩镇芦花鸡和土鸡蛋已成地方特色农产品。

  “2021年5月国家和省、市部署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后,玉门市迅速行动,精准把握监测对象范围,开展动态监测,建立帮扶机制,加强兜底保障,全面防止了返贫致贫,为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了防贫保障网。”玉门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陈兴璞说。

  “今年,六墩镇的5户‘三类户’监测帮扶对象每户不仅享受了1.9万元养殖扶持资金,还享受低保和大额临时救助。有2户监测户去年成功申领玉门市政府购买的‘防贫商业保险’,分别领到了9000元和1.7万元的救助金。”聂新文说。

  2012年至2021年,玉门市有4名驻村工作队员被评为全省驻村帮扶先进个人,独山子乡源泉村和六墩乡安和村、安康村等驻村帮扶工作队被评为全省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玉门市独山子乡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动能强

  “我们种的毛辣子很受欢迎,到了旺季,市场上一公斤卖到8元到10元,一茬收入1万多元。”瓜州县广至乡卓尼村村民杜燕霞说,毛辣子苗子是村上统一购买,并请来专家现场指导种植,毛辣子成熟后村上负责统一收购,不怕卖不出去。

  今年以来,广至乡卓尼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十乡百村千家万户”示范创建行动为主线,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按照党建引领谋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产业项目,打响毛辣子种植产业品牌,带动群众共建共享、共同致富。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来,我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大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种苗补助、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搭建补助、种畜补助、圈舍补助等精准措施落实,形成了以肃州区高效蔬菜和现代制种、金塔县苁蓉及其深加工、敦煌市特色林果、瓜州县特色果蔬、玉门市枸杞蔬果、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绿色牛羊养殖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精准施策,一系列创新实践在酒泉各地蓬勃开展,汇聚起源源不断的致富前进力量。

  支撑这力量的,正是广大热爱乡村建设、熟悉帮扶政策,有耐心、有情怀的全市广大帮扶干部。

  过去十年,无数帮扶干部披星戴月奔波在酒泉各乡镇村组,甘当连接脱贫攻坚政策和群众的坚实桥梁。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酒泉市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文件,明确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政策措施,健全落实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制度,保证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全市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总体安排,坚持“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2021年,全市共纳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三类户’监测帮扶对象130户402人。对此,我市扎实开展监测帮扶,认真化解返贫风险,逐级压实帮扶工作责任。按时完成了全市驻村工作队轮换,实现了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党建引领示范村驻村帮扶‘四个全覆盖’。”市乡村振兴局办公室主任王伟说,2021年底至目前,省、市、县三级共选派354名干部(省级10人、市级93人、县级251人)开展村级帮扶工作,其中驻村工作队56个169人。

  市林业草原事务中心青年藏族干部郎涛是去年被选派到瓜州县广至乡卓尼村开展帮扶工作的驻村工作队成员之一。

  “驻村工作队如今的任务是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经常联系走访群众,帮助群众解决急难问题。”郎涛说,如今,全村种植毛辣子50棚、大田蜜瓜200亩、水肥一体化机采棉100亩,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以来,卓尼村驻村工作队还争取到市林业和草原局人工造林项目2个,总资金3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110亩、社区林带补植补造30亩。市林草部门还赠送给卓尼村2000株白蜡和国槐树苗,种在每家每户门前,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玉门,热火朝天的乡村振兴图景中处处都是党员的身影。玉门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组织建设、队伍提升、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靶向发力,切实将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招。

  50岁的玉门市下西号镇塔尔湾村村民雒廷红是一名党员。2008年玉门市引进枸杞种植,他带头种植,不仅赚到了“第一桶金”,还带领周边农户走上了致富路。“枸杞行情最好的时候是2014年到2016年。那几年,我最多种植枸杞达1300亩,采摘季吸引了大量人员来务工。”雒廷红说。

  “这些年,下西号镇的枸杞规模不断扩大,全镇种植面积达4.5万亩。采摘枸杞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玉门下西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贵军说,每年枸杞采摘在6月25日到8月23日前后。今年,甘肃表青惠农农业有限公司支付采摘人员工资总计1200万元;下西号镇枸杞种植大户郑平山种了80亩枸杞,支付采摘人员工资总计38万元。

  7月13日,首届甘肃·酒泉枸杞博览会举办,围绕枸杞产业等签订合作协议23个,签约金额达36.13亿元,再一次吹响了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乡村发展的号角。

  十年光阴,白驹过隙。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酒泉大地生机涌动,美丽的乡土大有可为。展望前景,酒泉坚定信心,踏上新征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