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县区聚焦

小枸杞“映红”产业振兴路——玉门市枸杞产业发展侧记

 2022/07/22/ 09:06 来源:酒泉日报 韩璇 谢欢

小枸杞“映红”产业振兴路

——玉门市枸杞产业发展侧记

  韩璇 谢欢

  近年来,玉门市深度挖掘资源优势,以科技助推品质提升、政策支持品牌建设,推动枸杞产业迈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快车道。枸杞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擦亮品牌

  玉门枸杞小镇是玉门市确定的四大特色小镇之一,规划占地3300亩,计划总投资10.8亿元。玉门市坚持“一核、两轴、多片”发展思路,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以枸杞大厦、交易市场为核心区域,昌盛人家农文旅融合发展区和枸杞产业示范区两条轴线,建设小镇功能区、商贸物流区、乡村康养区、生产加工区、品种展示区、种植示范区等功能片区。

  7月13日至15日,首届甘肃·酒泉枸杞博览会在玉门市举办。博览会上,省内外枸杞行业展示发展成果、分享发展经验,进一步提升了玉门枸杞的品牌影响力。

  2008年以来,玉门市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辐射带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研发了冻干枸杞、枸杞原浆等20余种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2万吨,产值达5亿元,“玉门枸杞”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注册“玉门红”“陇宇”“马超龙雀”等枸杞品牌24个。其中,“马超龙雀”富硒枸杞获第25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

  “我们的原浆销量订单现在已有2000多吨。50毫升的口服液和30毫升的软袋在各大城市都有订单。”甘肃表青惠农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表青说,“传统枸杞要加上创新元素才能碰撞出火花。抓住年轻人的需求,我们的销量也会随之上涨。”

  玉门市借助天猫、京东、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开展订购式、会员制、直播带货等营销活动,年销量突破900吨,部分枸杞产品已出口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形成了卖得好与种得好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产业兴盛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玉门枸杞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必不可少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种植枸杞增收致富。

  从今年春天开始,郑林山就忙在枸杞地里,剪枝、抹芽、除草、采摘……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枸杞田。夏季,火红的枸杞迎来了大丰收。“今年鲜果收购价每公斤16元,每亩地纯收入有5000元左右。我种的150亩枸杞挂果率挺好,预计今年收入应该不错。”郑林山说。

  火红的枸杞,让村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产业发展,需要标准化,更需要有规模化效应。”下西号镇镇长张贵军说,为推动枸杞产业转型升级,下西号镇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在下东号村采取资金和土地入股的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订单化发展,全镇年产枸杞干果9000吨,实现产值3.6亿元,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以上。

  近年来,玉门市通过“党支部+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建成6个枸杞万亩乡镇、25个千亩枸杞专业村,有百亩枸杞种植示范户2000户,集中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实现枸杞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种植。

  今年2月,酒泉枸杞产业示范园区(玉门枸杞小镇)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成为我省首个和唯一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这标志着玉门市的枸杞产业已迈上集约化发展的快车道。

  带动就业

  6月中旬以来,玉门市迎来头茬枸杞采摘季。在玉门市大畅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串串红枸杞挂满枝头,上万名采摘工人抢抓时机,有序采摘枸杞鲜果。

  成熟的枸杞鲜果需在短时间内采摘、晾晒、分拣、贮存,采摘用工需求量较大。为此,玉门市在招引本地劳动力的同时,积极招引外地采摘工。

  “90后”樊云华今年第一次来玉门采摘枸杞。去年。她的很多同乡在玉门市摘枸杞挣了钱,今年她也跟着过来了。“刚开始不熟练,为保证采摘品质,我摘得比较少,慢慢掌握技巧后,摘得又快又好,每天收入也上来了。”樊云华说。

  从河南来玉门采摘枸杞的胡志英,因为是熟练工,不一会儿,她的桶里就装满了枸杞果。“别看我年纪大,跟着采摘枸杞3年了,手脚麻利着呢。在这吃得好、住得好,挣得也不少呢。”胡志英说。

  “我这次带来了80个人,一个人一天大概能摘40公斤鲜果,每公斤3.3元,工人来回车费、吃饭、住宿都是我们管。”枸杞采摘工负责人叶辉说。

  “这些采摘工来自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平均每个人在一个采摘期能收入8000元左右,有的甚至能达上万元。”玉门市大畅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罗红贞说。

  据了解,今年玉门市枸杞采摘预计需要采摘工9万人次,可采摘到8月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