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玉门市

绘就丰收图景——玉门市做优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2021/09/02/ 14:43 来源:酒泉日报 谢欢

绘就丰收图景

——玉门市做优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玉门市以富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与土壤、水质、气候等相适应的各种特色瓜果产业。进入秋季,玉门大地处处传来丰收的喜报,产业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幸福之歌。

  花海蜜瓜走出戈壁

  “玉门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蜜瓜,我们选择在这边做订单农业。现在已有500亩左右的订单。”福建久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采购部总监陈云振说。

  玉门市玉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尚志鹏说:“我们利用花海蜜瓜节,向更多人宣传了花海蜜瓜。明年我们计划扩大设施拱棚面积,预计种植6000亩到7000亩蜜瓜。”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花海农户就结合本地实际种植各种瓜类,特别到了1990年,随着花海蜜瓜的名声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开始引导农户大面积种植蜜瓜。

  至目前,花海片区种植大田蜜瓜3万亩,年销售量9万吨,实现产值1.7亿元,引进“西州蜜”“火州蜜”“银帝”“巴西清喉”等蜜瓜新品种42个。花海蜜瓜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成为市场青睐的名优品牌。

  闲置土地变蟠桃园

  近日,在玉门市黄闸湾镇梁子沟村的蟠桃园里,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抬头望去,枝叶间,色泽鲜亮的蟠桃甚是醒目,让人垂涎欲滴。

  正在蟠桃园忙碌的黄闸湾镇梁子沟村北湖党支部书记王生军边忙着采摘蟠桃边说:“这个蟠桃园有23亩,现在已进入采摘期,市场上1公斤能卖20元,效益很不错。”

  近年来,梁子沟村因地制宜,利用村上闲置的土地发展蟠桃种植。同时立足村庄现有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林果、高原夏菜等主导产业,着力建设“果巷花园”、育苗基地,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乡村振兴“加速跑”。

  人参果铺就致富路

  在玉门市清泉乡万亩人参果基地的温室里,秧苗上挂满了人参果。每天天蒙蒙亮,清泉乡农民赵凡胎就忙活开了。

  “我今年种的是清泉乡人参果育苗中心的脱毒种苗。种出来的人参果个大、水分足、口感好,产量也高。不少人来我这订购人参果。”赵凡胎喜滋滋地说。

  清泉乡人参果育苗中心研发的以种苗脱毒为核心的栽培技术,采用植物茎尖脱毒、病毒检测和组织培养扩繁技术,实现了无病毒优质种苗快速繁殖,有效破解了人参果因种植面积扩大出现的僵果占比大、病毒感染严重等问题。

  甘肃祁连清泉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主管刘品德说:“脱毒种苗一年可育苗200万到300万株。我们每年可向农户提供600到700棚的人参果脱毒种苗,基本能满足本市的人参果种苗需求。”

  人参果是清泉乡日光温室主打产品,也是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合作社运作等措施,全乡人参果年产量达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5400多万元。

  万亩枸杞助农增收

  当下,正值玉门市下西号镇4.5万亩枸杞采摘旺季。6000多名来自河南、四川、宁夏、山西等地的采摘工在下西号镇忙着采摘。

  正在枸杞地里忙活的下西号镇下东号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汉兵说:“今年的枸杞可以采摘6茬。近两年的行情比较好,一亩纯收入可达5000元。”

  下西号镇是玉门市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枸杞产业是下西号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下东号村的枸杞种植基地,一排排枸杞树整齐排列,一串串红艳欲滴的枸杞挂满枝头,采摘工忙着采摘枸杞。

  “仅下东号村枸杞种植面积就达1.2万亩。现在已进入第三茬采摘。这两年枸杞收益很可观。”刘汉兵说。

  为让枸杞产业更好助推当地发展,玉门市立足产地优势,促进枸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打造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枸杞全产业链。甘肃合杞盛枸杞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家枸杞加工企业,对周边地区的枸杞进行收购、冲洗、晾晒、筛选、分级,将加工好的枸杞远销上海、广东及台湾等地。

  “我们每年收购2000吨枸杞,今年到目前已收购500吨。”甘肃合杞盛枸杞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张丹说。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做大做强做精枸杞产业作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20年底,全镇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70元,枸杞总产值达1.63亿元。全镇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枸杞种植、枸杞基地务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4%以上。”下西号镇党委书记刘琨说。

  近年来,玉门市纵深推进农业下游畅通,成功举办第三届农产品订货交易会、“央广助农中国行·玉门珍好”扶贫直播促销等活动,签约农产品订单金额4.6亿元。

  谢 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