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敦煌市

【百花】梦寻敦煌

 2021/07/16/ 09: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史祯

梦寻敦煌

  史 祯

  山脉、河流、村庄向车后飞快地涌动。车过乌鞘岭,祁连山在随风变化方向的烟霭中缓缓走来,河西走廊的自然画卷渐次展开,你会瞬间感悟到历史的烟云飘散远去,时代的清风徐徐吹来,戈壁、沙漠、绿洲、山峦、河流,充满了无限生机和神奇的诱惑。

  当我终于伫立在莫高窟沧桑古朴的牌楼前,我凝神静思许久。高大挺拔的银杨,婀娜多姿的红柳,掩映着断崖上巍峨的崇楼,彩色飞檐,凌空盘旋,曲折的复道,连接着上下错落、密如蜂巢的石窟,庄严雄伟,气宇轩昂。这就是我多少年来朝思暮想的莫高窟!瞬间,仿佛壁画中的飞天,穿越千年来到身边。

  太阳从云层缝隙射出金子般的亮光,天地一色,耀眼夺目。鸣沙山玲珑剔透的绵细黄沙泛起金色的光芒,一座座沙峰,如平地盘龙、如天上新月,神态自若悠闲;大地上金黄色的树叶在微风吹拂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似莫高窟壁画上曼妙舞姿随着鸣沙山天籁之音的旋律,在空阔的天地间流响,使敦煌这座古城更加充满诗意。我深信这诗意是敦煌独有的。不经意间来到敦煌研究院门口,我迈着轻轻的脚步走进大门,正前方二十米处是敦煌研究院会议室,坐北朝南,中式屋顶,灰瓦褐墙。透过窗户,看到墙上挂着一幅敦煌地图、一块黑板,长方形桌面上铺着褐色绒布,两边整齐地排列着靠背椅,土黄色的,和桌子上一样颜色的笔筒、笔架散发出一种久远的敦煌特有的文化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在半个世纪前敦煌研究院的研究者们进行学术研讨和举行高端论坛的盛况。院子左右两侧,房屋一间挨着一间,室内陈设古朴、简洁,一张油漆斑驳的写字台、一把木椅、一块木板床、一个脸盆架、一盏煤油灯,所不同的是屋子的主人。

  走进敦煌研究院院史馆,我被一本封面烫着金字的书所吸引,里面有着这样的记录:

  1935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的常书鸿偶然间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敦煌图录》,书中精妙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塑像以及遒劲有力的笔触令他心驰神往,决心回国找自己的艺术之根。他说,我的根就在中国,在敦煌。1943年2月,他身穿羊皮大衣,头戴羊毛毡帽,顶着寒风疾雪,一路向西朝着梦中的敦煌前进。

  1945年,在重庆被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深深吸引的段文杰,下决心献身敦煌学研究,一路历经种种波折,终于在1946年到达敦煌,如饥似渴地钻进洞窟,墙上的壁画使他感动得流下眼泪。那年他29岁。

  1963年,北大女学生樊锦诗在毕业分配时选择了敦煌。她头戴草帽,脚穿布鞋,背着背包,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敦煌,这一去就是一辈子。那年她25岁。

  还有董希文等一大批年轻艺术家走进大漠深处,来到敦煌……

  站在职工宿舍门前,想象着在苍茫无边的岁月里,这个院子里发生的故事和人物神态细节,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慨。一代一代的敦煌人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解读敦煌这本奇书,撰写敦煌这篇雄文,践行保护、研究、弘扬敦煌的历史使命,使敦煌这颗璀璨明珠没有湮没在肆虐的风沙和劫掠中,而在他们的辛勤守护下重放光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遥望广袤无垠的荒漠,眼前展现出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激情难抑,踏上了梦想的边疆,流连于佛光塔影,倾心古道西风,感受汗血马和骆驼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奔波在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使团、贬谪官员、戍边将士、移民擦肩而过,亲切感扑面而来;走进敦煌大地,随着飞天花雨在沙漠绿洲起舞,在三危山与众多僧侣一起进行千佛洞的千年营造,与敦煌人共同解开藏经洞封闭千年之谜;行走在祁连山下,打捞河西故事,凝目远去的塞上烽烟,更感岁月沧桑而斑斓……

  夜幕降临,我看完再现敦煌的演出,一夜无眠。百鸟朝凤,山鸣谷应,余音久久不散,耳边响着《飞天》的歌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