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彩陶罐之谜,玉门时尚“彩陶少年”到底是谁?
“彩陶少年”——火烧沟人形彩陶罐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出土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一处四坝文化史前遗址。这是一件人形彩陶罐——“彩陶少年”。他是谁?他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背景?
火烧沟遗址的发现
1946年,路易·艾黎的学校从陕西凤县双石铺山搬迁至山丹,其后开辟了三处农场,其中有一处就在四坝滩上。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调查,在此又采集到一批文物。当年,考古学者安志敏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将其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四坝文化再次被世人瞩目,是在上世纪70年代。
1976年,玉门市清泉公社计划修建公社中学,并将建校地址选定在了公社驻地以东几百米的火烧沟。施工队伍在施工时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铜制品。
当时的施工队伍和公社领导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古文化遗址,所以工程照常进行。为了争取时间,早日完成修建任务,施工队还开来了推土机,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在推土机作业和人工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出土文物被破坏,少量完好的文物,被人们因好奇而拿去争相传看。
幸运的是,当时有几个兰州下乡知识青年正在清泉乡插队落户,其中有名男知青无意中到了施工现场。当他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陶罐后,马上想到自己的一个亲戚是搞考古的,曾给自己讲过许多考古学方面的知识,自己也见过许多从其他地方发掘出来的文物。而眼前这些支离破碎的陶片,都应该是些珍贵的文物,可却遭到了如此大的破坏,实在有些可惜。于是捡了一些,拿回到了知青点。
不久,这位家在兰州的知识青年回家时,把这些陶罐带回了兰州,并把它们送到了在考古队工作的亲戚那儿鉴定。考古队的那位同志一看,便断定这是一些年代非常久远的文物,立即将此事报告了省文物考古队。过了几天,省文物考古队便派人下来实地查看,随即组织考古发掘。于是,甘肃6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火烧沟遗址被发现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火烧沟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
人形三角折带纹双足罐
四坝文化镶绿松石彩陶罐
火烧沟“彩陶少年”
到了1989年,清泉中学的师生们在学校附近植树,无意间又挖出了一件陶器,这是一件人形彩陶罐。
很快这件陶器就被带到了甘肃省考古研究所,1990年,它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这件彩陶罐,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彩陶有很大的区别,高约21厘米的陶器,俨然是一个双手插兜站立的“少年”,其体态、动作和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人像短发,头上没有任何装饰品,高鼻深目,双耳开孔,嘴角上翘微微而笑,表情非常生动;身着短上衣,带着精美的项饰,下身着网格长裤裙,双手插在裤兜里,硕大的双脚上穿着肥大的高腰靴子,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最特别的就是他双脚上的鞋子,看上去完全是一双高腰靴子,而且脚型巨大。陶器人体中空,可以盛水,插入裤兜的双臂形成陶罐的双耳,设计十分大胆精巧。
如此“拉风”的装扮和悠然自得的神情,让人对他顿生无限联想,“彩陶少年”的装饰,或许代表了3700多年前河西走廊地区的流行风尚吧?
火烧沟还出土了另外两件造型神奇的人形陶器。一件泥质红陶人形器,没有头部,只有身躯和腿脚部分,身躯部分形成一个双小耳罐形,颈较粗,腹部微微鼓起,下部是并立的人足形,毡靴形象十分别致,整体形似一个女性形象,用黑彩点绘菱形图案。
另一件人形三角折带纹双足罐,单耳,夹沙红陶质地,高约11厘米,圆鼓的肚子,身着黑色带状纹、竖条纹和“Z”字形纹的华丽衣衫,足穿一双平底大鞋,鞋头尖而深,似乎是一个孕妇形象。这可能是3700年前女性着装的样式。
3700年前是商代早期,在西部河西走廊一带,已经出现如此漂亮时尚的衣着装饰,可见此地并非荒蛮之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
火烧沟羊头彩陶方杯
“彩陶少年”的身世谜底
事实上,在火烧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已经发掘的312座古墓葬遗址中,不单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而且近半数墓葬中都出土了青铜器,数量达200余件。铜器种类有斧、镢、镰、凿、刀、匕首、矛、镞、锥、针、剑、管、锤、镜等,农具、手工工具、武器、装饰物、仪仗器等一应俱全。而且还发现有精制加工的金、银耳环以及玉器等。
考古界断定四坝文化是一支青铜时代的文化。
世界冶金史上,青铜文化之前还存在一个冶炼和使用砷铜的时期,是由红铜到青铜的过渡期,而砷铜、红铜的使用最早在西亚、南欧、北非等地普遍发现。
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他合金制品。四坝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反映出4000多年前,四坝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
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锤和磨盘等农具,这些农具大多数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铜制器具,铜质农具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在部分墓坑中,还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酿酒业的出现,是农业有相当发展的标志。
古墓中还发现了众多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墓葬中的男女都佩戴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火烧沟遗址中,还出土了20多个彩绘陶埙,能吹宫、角、徵、羽4个骨干音。这一切都表明,四坝文化已经是一个文明程度相当高的社会。
他们会是谁呢?
史载:距今约4100-3600年的夏朝时,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区是“畎戎”生活游牧的处所;距今约3600-3000年的商朝时期,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区是氐、羌民族的居住游牧地。
《诗经·商颂》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指明当时这一地区的氐羌族都向商王朝进贡和祭祀商王的祖先。
在距今约3000-2500年的周朝时期,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区是被称为“犬戎”族的居住游牧地,传说西周穆王发兵征伐过这里的犬戎族。
联系火烧沟遗址墓葬出土文物,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戴金耳环。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显然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而这名“彩陶少年”,自然是来自古代羌戎部落。
撰文/黄建强 图片均为资料图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05日【老王说陇史】彩陶盆上的踏歌
- 2020年10月15日【老王说陇史】兰州花寨子彩陶的秘密
- 2020年09月29日“甘肃彩陶艺术展”亮相福建
- 2020年09月28日“会说话的彩陶”,“甘肃彩陶艺术展”亮相福建“讲述古老故事”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