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敦煌市

敦煌葡萄甜到心

 2018/08/16/ 16:09 来源:酒泉日报

  敦煌葡萄甜到心

敦煌市莫高镇农民采摘葡萄。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深入敦煌田间地头开展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敦煌市郭家堡镇农民将葡萄装箱。

敦煌优质葡萄基地。 杜雨林 摄

  万年雪山融水,千里大漠绿洲;三百天的艳阳高照,二十度的昼夜温差;会呼吸的沙质土壤,北纬40度的优越地理,让搭乘着旅游快车的敦煌葡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丝绸之路的复兴,香飘神州、誉满华夏。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1986年,敦煌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鲜为人知的是,敦煌还处于北纬40度国际公认的葡萄栽培黄金纬度带,四周被戈壁沙漠包围,是生产优质安全水果的最佳区域,也是全国最适宜种植葡萄的四个地区之一。

  历史上的敦煌曾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据大量史料考证,敦煌是欧亚葡萄传入中原的第一站。唐代敦煌遗书中就有“葡萄城”和“葡萄渠”的记载。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绝唱,更是敦煌葡萄栽培历史悠久的有力例证。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2000多年前,原产西域的葡萄经由阳关传入中国;2000多年后的今天,古阳关下再次演绎了这样的传奇。1996年,最先试种栽植葡萄的阳关镇成为敦煌市第一个葡萄专业镇,也成为敦煌市第一个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富裕镇。

  阳关镇葡萄热销各大城市,点燃了敦煌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葡萄产业的巨大热情。面对契机,敦煌市及时将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确定为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标准化生产作为促进葡萄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倾斜涉农资金、建立种苗基地,邀请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指导培训等措施,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从1亩到1万亩,经历了10年时间;从1万亩到5万亩,用了5年时间;从5万亩到15万亩,仅用了4年时间。敦煌市以葡萄为主的高效节水特色优质林果面积出现井喷式增长。预计今年,敦煌市葡萄年产量达18万吨。敦煌葡萄鲜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95%以上。品质优良、色泽鲜亮、含糖量高的敦煌葡萄远销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广州、拉萨、哈尔滨、银川等30多个大中城市,赢得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赞誉。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2000年以来,敦煌先后引进红地球、维多利亚、森田尼无核、克瑞森无核等葡萄品种56个,发展葡萄专业镇2个、葡萄专业村20个,建成了国家红地球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百亩有机葡萄栽培示范区、千亩A级绿色食品葡萄栽培示范区、万亩无核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随着葡萄基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敦煌市及时将重心转到了市场拓展、品牌培育、科研创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建设上。一个个林果产业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活跃在田园市场,一批批果品包装、冷藏鲜贮、果汁加工、制干酿酒、物流运输项目建设投产。与此同时,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按照“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敦煌市把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景区周边及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210家以葡萄、瓜果采摘为主的休闲观光农家园和农家乐。

  古阳关传唱凌云志,小葡萄催生大舞台。近年来,敦煌市成功举办了7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吃葡萄大赛、葡萄仙子评选、葡萄花车巡游、葡萄高峰论坛、优质葡萄品鉴……俨然以葡萄为媒的丝路古城狂欢节,借此平台飞天珍果走出甘肃、走向全国。敦煌无核白葡萄、红地球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敦煌市被授予“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中国葡萄文化名城”,“敦煌葡萄”也被国家质监总局认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敦煌牌”“阳关牌”葡萄品牌逐步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丝路瓜果香,敦煌葡萄甜。敦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圣地莫高窟,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丝路名关阳关、玉门关,世界地质公园雅丹地貌等旅游胜景等游客畅游体验,还有各色鲜食葡萄、优质瓜果等游客采摘品尝、合作发展。

  □张晓亮 周斌全 马春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