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酒泉  >  肃州区

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党总支抓文化强引领工作侧记

 2018/04/16/ 10:21 来源:酒泉日报

  党建引领 文化兴村

  ——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党总支抓文化强引领工作侧记

  好日子就要唱着过”。每逢节庆,肃州区银达镇银达村的文化剧场都座无虚席,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十九大,启航船,高举旗帜永向前;创新型,要突破,乡村振兴是战略……”村民用快板的形式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银达村党员群众在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就掀起了学习文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潮。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银达农民办夜校、学文化的做法题写了按语,对银达村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和群众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全国农村学习银达大兴农村文化的做法。多年来,银达村党总支始终坚守“红色文化”之魂,做足“文化育民”之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兴村”的发展路子。

  强阵地 育人才 厚植农村文化之基

  为了更好地发扬按语精神,2014年,银达村党总支结合村级活动阵地改造,筹资300余万元,修缮改造了毛主席按语广场,并建成600平方米的高标准文化剧场和肃州区首座“好人馆”。同时,在每个村民小组新建文化活动室,为村上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上世纪80年代初,原银达村党支部建起了由17名文艺骨干党员和9名群众爱好者组成的全市第一个农村群众业余剧团,30多年来不断培育发展。党翠芳是银达村土生土长的文化能人,2016年村“两委”换届时,村党总支通过组织推荐、民主选举,把她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并兼任业余剧团团长。在组织的关心和群众的支持下,党翠芳投身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更加高涨,逐渐成长为甘肃省群星艺术家和银达乡村文化的“领头雁”。

  剧团成员王海军家里种着二十几亩地,为了让他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无后顾之忧,村党总支发动党员成立互助组,每逢农忙时节都帮他料理农田……正是有了村党总支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长久的关爱与支持,银达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文化能人人才辈出。2017年,村业余剧团团员人数已达140人,能够自主创作的文化能人有30多名。如今,逢节有演出、月月有活动,“下地是农民、上台是演员”,成为银达农民的真实写照。

  倡新风 育民风 激扬高台教化之功

  在抓好文化乐民的同时,银达村党总支更加注重文化育民,始终把握红色文化主旋律,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引领作用,鼓励引导文化人才多编多演爱党爱国爱农村的好节目。弘扬孝老爱亲家庭美德的小陇剧《摔罐》、讴歌革命英雄事迹的舞台剧《绣红旗》成为经典曲目,一些节目还在全国及省、市文艺比赛中获奖,一批优秀传统文艺节目还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村民间的矛盾纠纷少了,村上违法违纪的也少了,村风民风和群众精神面貌得到了明显转变。近三年来,全村无一例群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银达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军说:“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党员群众拧成了‘一股绳’。群众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党员的干劲足了,村上的工作更好开展了。”村党总支看到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带来的可喜变化,探索“党建+文化”工作思路,成立了文艺骨干党支部,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加强党员群众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编排演出文艺节目,真正把排练、演出文艺节目的过程变为凝聚、教育党员群众的过程。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振兴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文化,只有营造繁荣兴盛的农村文化,才能更好地团结、激励、发动党员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银达镇党委书记程刚华说。

  聚民心 汇民力 引领文化富民之路

  文化内含创业发展的激昂动力,文化吹响全面小康建设的响亮号角。银达村党总支立足乡村文化繁荣创造的人心向齐、干劲十足良好势头,以乡村文化的大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发展,精心打好“红色文化”特色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畜禽饲养、高效精作制种、蔬菜种植三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城郊“菜篮子”,全村蔬菜及制种面积达3600亩,畜禽饲养量达20余万头(只)。20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8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52元。经济发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如火如荼,银达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4个、高标准小康住宅129户,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乡村振兴风正劲,向阳花开正当时。今年,银达村党总支又抢抓一、三产业发展契机,围绕“三变”改革,借助红色文化蓬勃发展之势,大打乡村旅游牌,规划建设“红色银达”特色小镇,发展特色观光农业,谋划组建农民文化演艺公司,既让农民群众精神富足,又能从中获得经济收益。

  □张立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